小编说:
教育的本质之一,是尊重。尊重的本质之一,是倾听。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倾听”孩子的内心。
大数据告诉你,孩子最渴望什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组发布调查数据,调查组历时3个月,走访20多所中小学校, 8347名中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283个孩子接受面对面采访。
通过这组大数据,我们一起了解下孩子的期待。
1.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
在学校里,最让你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或在竞赛中取胜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
25.52%的孩子希望被评价为“人品好,值得信任”;22.54%的孩子希望获得“积极热情,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公益精神”的评价。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为“学习能力强,让人仰望的学霸”。
很久以来,学习成绩一直被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硬指标”。
“当学生的,首先就得学习好。”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在孩子们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为集体服务,帮助自己的同学,孩子们能够在伙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价值感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源泉,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
2.渴望有情感的老师
孩子们的心目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近半数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
在问到“假如你是老师会怎样”的时候,34.46%的孩子表示,自己会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听他们说心里话;25.7%的孩子希望成为讲课生动有趣的老师,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17.96%的孩子想做不偏心的老师,尊重每一个人,民主地管理班级。
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认知的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讲情感比讲道理更有用。
老师不能把孩子当成瓶子, 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而要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种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才能培育出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3.渴望启发思考互动式课堂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写作业?”
这两个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写给知心姐姐的来信里,而且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工作目标。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79.22%的孩子表示:他们喜欢能够启发自己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7.66%的孩子最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10.08%的孩子最爱课堂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
调查结果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他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很多孩子却不能真心爱上学习这件事,因为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求知的热情,而是发挥主动性的机会。
长久以来,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由老师主导,孩子们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这是造成孩子们学习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4.渴望获得父母的肯定、尊重与帮助
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充满困惑和压力的过程。当孩子遇到成长的困难时,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对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孩子们最担心的事情依次为:成绩差,班级排名下降(20.16%);表现不佳,被老师请家长(18.14%);对学习失去兴趣,找不到努力方向(17.74%);和同学关系不好,受排斥(17.57%)。
在本次调查中,42.65%的孩子表示遇到困难时,希望父母“冷静地和我一起解决,不因此限制其他活动”;23.49%的孩子表示“虽然我达不到预期目标,但也请对我的付出和进步给予肯定”。
可见,虽然孩子们在成年人眼中有着很多幼稚的不足,但他们并不希望被当成“什么也做不好的小孩”。所以,越是做得不好、处于低谷的时刻,他们越需要来自父母的尊重。
当问到“如果你是父母会怎样做”的时候,44.39%的孩子表示,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凡事会与孩子商量”;只有9.15%的孩子选择做个“顺其自然,不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
很多孩子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是家长,肯定不对孩子说‘你看别人’。”可见,孩子们并不是抵触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隶”一样,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管理。
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像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并肩战胜困难,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