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华为、阿里云、浪潮、金山云等一批云计算公司再次掀起了云计算的炒作热潮。三年的成长期,让云计算领域的市场、技术、产业链取得了长足进展。三年前,各地政府扮演了推动云计算的先驱。而三年后,各地政府已经成为云计算产业链、利益链的核心环节。
时隔三年之后,云计算的炒作热潮再度来临。
早在2012年,云计算就迎来了行业发展的盛况。彼时,全国大半省市都在出台云计算规划,并吸引了一大批云计算企业、资本的关注,宛若云计算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但当时,全社会对云计算认知薄弱,甚至建设数据中心机房都被视为云计算的主营业务,市场需求不足又导致很多资源闲置。最终,2012年甚嚣尘上的云计算被主管部门掐灭了虚火。而主要的云计算公司开始依靠中小企业、创业者维持生存。
到了2015年的7月,华为、阿里云、浪潮、金山云等一批云计算公司以堪称规模宏大的发布会再次掀起了云计算的炒作。三年成长期,让云计算的市场、技术、产业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一波云计算的浪潮中,省市政府仍然是云计算产业的中心。
两波浪潮的不同点是,三年前,各地政府扮演了推动云计算的先驱。而三年后,政府已经成为云计算产业链、利益链的核心环节。
云计算“圈地”
“前几年推智慧城市,像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项目,每个项目都要自己搞一套云。”7月30日,华为企业云发布会上,四川省沪州市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陈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以前的模式浪费资源,数据也没法互通。现在政府的规划是一个地方建一个云就可以了。”
陈琪认为,各类智慧城市项目、政府办公以及城市内招商引资的企业,都可以共用一个云,“云计算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吸引企业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了。”
华为发布的“城市云”与陈琪介绍的城市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华为城市云项目负责人介绍:“城市云由华为建设、维护,可以为政府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府办公、医疗、教育、社区、交通、天气等服务均在城市云规划中,此外还包括了城市园区招商、城市创业项目、政府的信息共享平台。”
事实上,仅中国各地政府每年的信息化采购规模就超过500亿元,除此之外,各地的医疗、教育、交通等部门,以及大型企业的IT采购也颇具规模——这些机构才刚刚尝试云服务。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长速度惊人。”IDC中国服务部研究经理胡婷告诉记者,“政府、行业客户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推动力。”2015年1月,IDC曾统计得出中国2014年上半年公有云市场为3.27亿美元,并预测2014年全年规模为7.17亿美元。不过,在统计了全年数据以后,胡婷表示市场超出预期很多,IDC最新统计2014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超过9亿美元。该报告将在近期发布。
可想而知,最先完成地方布局的公司,将在一个城市庞大的云计算市场里抢占先机。
也正是因此,2012年以来,华为在全国14个城市建设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在这些城市中,华为城市云已经开始承接医疗、教育等业务;阿里云则在杭州、青岛、北京、深圳建设数据中心,此外贵州、宁夏、浙江等地方政府的云计算架构也均由阿里云承建。而且,宁夏、贵州等云计算进展较快的地区,华为、阿里均有部署、竞争。
起步较晚的浪潮则宣布投资100亿元,在全国7个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50个地市云计算中心,完成全国云中心布局,为全国200个区域政府提供云服务。
不过在胡婷看来,华为、阿里云的定位并不相同,“一个是IT服务商的商业模式,一个是互联网企业的属性。”拥有全系列IT产品的华为更聚焦于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介绍,华为IT业务收入今年预计将超20亿美元,明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2020年收入预计将达100亿美元。
而阿里云的目标则是政府资源,以及来自医疗、交通、能源等行业的数据。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服务于阿里巴巴的O2O、电商、物流等战略,另一方面,阿里云CEO胡晓明认为行业数据的开放可以成就“一万个阿里巴巴”。
利益链变革
事实上,城市政府的云计算之路十分艰难。2014年7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曾牵头部分部委、企业制定了政府采购云服务的流程、标准方案。当时,试点方案已经编制完毕,一位方案参与者告诉记者称,“不少政府机关都在等该方案,方案一出台,他们就可以采购。”但是,该方案最终却因为“沟通没有做好”而被叫停,至今仍未执行。
这种情况只是一个缩影。一位参与了国内大半智慧城市项目的公司高层向记者介绍了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医疗云案例。“医疗云的关键是打造一个共享平台,让所有医院、患者数据可以在平台上公开,但所有的医院都反对这么做。最终,克拉玛依市领导亲自约谈各个院长,反对者就地免职,这才推动了克拉玛依的医疗云。”
该人士分析,因为数据共享之后,患者的挂号、就诊、拍片子、复诊、处方、抓药,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医院,“虽然好处明显,但对传统利益链的颠覆太剧烈了。”
克拉玛依医疗云架设在华为的城市云上。在记者咨询这一问题时,华为云服务业务部总裁杨瑞凯表示:“是建设独立的云,还是开放的云,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华为都可以提供。”不过,他也告诉记者,“在其他行业,比如教育,都是如此。”
每一类行业云的推进都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每次都跟政府、行业、系统集成商等一大批人谈。”一位阿里云人士也对此深有感触,“在这个城市花6个月,到下个城市,差不多的内容,还是要谈5个月以上。”
为了降低沟通成本,阿里成立“云栖联盟”,目前汇集了200多家行业合作伙伴一同推动行业云计算发展。7月29日下午,阿里云还与用友集团达成合作,开拓财务、汽车、金融、医疗、能源等领域。
不过,前述智慧城市公司高层认为,“联盟的形式带来的动力并不足够,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让大家能够更齐心协力。”该人士是云栖联盟的一员,他表示,“我们需要建设新的利益链,去推动传统的利益链改革,比如成立合资公司,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享。”
落后国外竞争者
困扰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并不只是利益链的变革,还包括很多技术、产品上的挑战。
2015年5月18日,Gartner发布最新云计算IAAS服务魔力象限报告,出现在魔力象限中的15家企业几乎全部为美国公司,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云计算企业。Gartner魔力象限是全球IT行业最受认可的行业报告之一。
这份报告中,仅亚马逊AWS、微软被称为领导者,而且AWS遥遥领先于微软。据了解,AWS占有全球云计算市场的28%份额,约为微软的3倍。2015年Q1,AWS收入为15.6亿美元,同比增长49%,超过中国2014年公有云市场规模总额。
2014年12月的AWS技术峰会上,记者接触到多位从国产云计算服务转投AWS的云计算用户,他们对记者的表示:“AWS的很多性能,尤其是稳定性,都超越很多国内云计算公司。”当然,也有从AWS转投国产云服务的企业,他们更追求“本地服务的便捷性”以及“性价比”。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AWS未能满足中国政府对外资云计算的监管要求,AWS进入中国两年来始终未能正式商用,只开放了少数“有限预览”业务,其用户群也主要面对拥有海外业务的中国创业者。即便如此,AWS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也排在第五位,已经正式落地的微软排在第四位。前三名阿里云分别为阿里云、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
此前,记者曾就“与AWS竞争”的问题咨询中国电信,原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云计算产品总监雷葆华回答记者称:“没法比,我们还是小学生。”除此之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所长何宝宏也曾测试大多数国产云技术服务商,他在2014年底曾告诉记者:“国产云计算绝大多数都在宣传自己的弹性、可靠性,但测试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人能满足所有自己宣传的指标。”也正是此类原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了可信云认证体系,监督国产云计算的服务质量。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云计算的技术、产业都很难称得上“成熟”,毕竟,云计算的本质并非资源、价格、营销,而是可靠、稳定、性能、便捷等技术因素,后者决定了云计算的发展。当然,今天云计算行业的竞争、造势,也远远不能决定云计算市场未来的势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