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学习中,文章也许不起眼,但是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今天的产品运营的知识数不胜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过来看看,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体感觉
从深圳坐了两个小时车回到广州参加“PMtree走进天涯”活动,现场差不多有50人,很热闹。这次活动的效果跟气氛不错,互动环节的时间不少,听到许多干货,特别是望月跟阿光的精彩发言,获得很多掌声哦。但最后主题偏离社区运营,略显不足,我还想多学习一下社区运营的知识呢。
二、关于天涯社区
社区运营这个主题主要还是在天涯社区这上半部分,从天涯PM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社区与现在火热的微博是有很大差异的,微博更加注重短平快,属于浅阅读;而社区则是更加注重对某一事件的深度挖掘,属于长阅读,这是两者的区别。同时,相对于社交网站而言,社区上的用户更加具有归属感,例如天涯用户会说自己的是“天涯人”,而微博不会,人人网更不会,用户只会说我是谁谁谁。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望月提到了一个概念“感觉的延伸”,就是把你对某样东西,某篇文章的观点延伸到这个网站或者这个人,例如我对天涯上很多帖子都有兴趣,觉得很不错,那么我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天涯产生好感,进而演变成一种感情,甚至升级为归属感。而在新浪微博上,就是把这种感觉延伸到博主上,例如我认同你说的话,你的价值观,你的观点,我会关注你,转发你,评论你,甚至潜意识中认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很欣赏、羡慕、敬佩等。这就是“感觉上的延伸”,其实这应该属于品牌范畴,传播学。
关于天涯社区在移动端的发力。望月给我们分享了他对天涯社区、人人网、微博上信息结构,很实用,受益匪浅啊。同时也加深自己对移动产品”轻“的看法。在我看来,大公司做移动产品应该是以点带面,就是一个一个点进行突破,把原有庞大的产品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放在移动端上。同时,我现场看了几个人对移动应用的分类发现,基本都是按照功能进行分类,例如微信就在通讯或者交流,网易阅读、网易新闻就是在新闻类。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某个移动产品是叠加多种功能的,那么用户模糊你的概念,进而有可能会忘记你。起码,今年还不是做”高大全“的阶段。
用户运营是指,以网站或者产品的用户的活跃、留存、付费为目标,依据用户的需求,制定运营方案甚至是运营机制。用户运营已经扩展到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的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引入新用户、留存老用户、保持用户活跃、促进用户付费、挽回流失或者沉默的用户。用张亮的一张图总结:
一篇文章让你知道什么是运营!
首先要掌握自身用户的用户结构,比如男女比例、年龄层次、身处省市、受教育程度、兴趣点;
其次要了解用户规模以及增长或衰退情况并进行适当的用户分级,比如新用户多少、老用户多少、每日增长规模、用户处于怎样的生命周期;
最后要熟练掌握用户行为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懂得用户为什么来、为什么走、为什么活跃、为什么留存;对新用户增长,已有用户的活跃和留存,活跃用户促付费,流失用户的挽回都有对应的措施。
开源
注册渠道和注册方式的影响:
产品本身的注册方式:手机、邮箱;
联合登陆再绑定资料,注册转化需要做好;
注册以及注册后的引导流程:图文并茂地引导用户从哪里开始、怎么玩;
节流
流失的标准:多久没登陆意味着流失;建立用户行为模型,管理用户的生命周期;
流失预警:流失前用户进行了哪些类似行为,这些用户有哪些共同特征,产品是否更改了核心功能;
用户挽回:通知用户(通知渠道、效果评估)、告诉用户新功能新改进等、挽回的用户更需要关怀;
促活跃
留下来不代表是活跃的,哪些行为标识出用户是否活跃,如何促进这些行为
转付费
通过机制让已付费的持续付费
通过一系列行为让活跃用户付费
提需求的成本主要分为2大部分:需求沟通成本,需求开发成本
沟通成本就是运营提出需求后,跟技术(策划)一起沟通,哪些要做,哪些不做,哪些需要调整的过程。
常规的需求,开发成本就2条:人力成本(谁做),时间成本(做多久)。操作的复杂程度不在成本的考虑范围内,可以归结为时间成本。
如果开发成本比较高,花一些时间在沟通上是有价值的。如果开发成本很低且无风险,却花了很多时间用来确定沟通要不要做,那就是浪费时间。
替代品
所有需求的出发点都是目的,为了实现目的,我们想到了一种手段,这个手段在实现上需要一些道具或者逻辑来支持,才有了需求。
三、如何做产品的加法与减法
下半部分就变成新浪微博的功能讨论会了,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新浪微博的各种功能,那些应该加,那些应该减。我就汇聚了一下讨论上的一些观点集合成这一节,想对此进行延伸的赶紧评论。
为什么要加功能?讨论上有人提及新浪微博新版问题,加了许多用户不用的功能,让用户觉得很杂乱,接着就解释是运营需求。其实,加功能的动机很简单:提升用户活跃度,黏住用户。关键不是加不加功能,而是功能怎样加,加什么?刚好小燕坐在我旁边,她以微信为例提到一个“如何适当地加功能”:微信现在都在做一些很次要的功能,目的就是提升用户活跃度。但微信的新功能都是以插件形式进行,如果用户不喜欢可以取消这一功能,不会强制让用户去用(个人插话:其实这种取消功能也只有比较高的玩家能去做,普通小白基本是你给他什么,他就用什么,不爽就删了。所以在加功能之前,你要确定你的用户价值对用户而言是必须或者是重要的。)小燕比较喜欢微信这种插件式做法,能够减轻用户的反感。其实,做产品的加法,产品经理很多时候没办法决定加什么,但产品经理能决定怎么加,如何减轻用户的反感。
1.既然决定要加功能,就把功能实现到底,即把用户带到目的地,而不是让用户使用新功能后发现自己被抛在半路上了。当然,这种实现方式有点理想,毕竟我们不可能考虑很全面,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着,我们只能通过快速迭代甚至小范围测试的方式来减少用户的痛苦时间。
2.把新功能做成一种个性化的定制,能够隐藏。也许80%的用户只会使用你的核心功能,功能加太多,这80%的用户会很不爽。在功能的叠加时,不妨考虑隐藏的方式进行,例如用户常用的排在前面,不用的可以隐藏,让用户觉得这是一种个性化的产品。
为什么要做产品减法?正常来说,我们推出一款新产品都是专注打某个点,某一用户需求去设计的,只有当这个点打好了,打对了才会慢慢加功能。所以一上来就一大堆功能的新产品往往会做得很郁闷。那么什么时候会有做产品减法的需求呢?其实就是产品转型的需求,突然发现方向不对,用户突然投诉很大的时候就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产品,做产品的减法。至于怎么做?貌似讨论上没多少人讨论到这一步,更多的是讨论加功能这一块。但从大家对新浪微博的讨论来看,其实减法的源头来自用户,用户说这个功能非常不好,很难用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把这个功能减去,例如新浪微博的“必须先关注博主才能看相册”功能,据说是投诉太大准备取消。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功能不是不应该上,而是时机与功能完善程度不够导致bug太多,或者没把用户送到目的地。我想,做产品减法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去倾听用户的声音了,跟用户打交道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四、那些无关痛痒的事
以下内容与主题无关。自从去了深圳随手记后,好久没见到PMtree的各位,这次聚会见到不少老朋友,还有许多一直在Q群聊天的朋友真容,例如夏MM(冬季向日葵,连伞都是向日葵图案),阿光、ben、绝鹿、望月等,不一一枚举。以前,总是羡慕北京、上海的朋友的私人聚会,现在广州有了,深圳还没挖掘到,总算是跟上了这个时代的发展。会后聚餐聊到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出来工作才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有点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似乎有点后劲不足的样子。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珠三角的企业比较低调,闷声发大财。低调有低调的好处,高调有高调的好处,如唯品会,低调地发展,然后在IPO上市前才高调宣传,个中冷暖,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踏实做事,踏实做产品,期待下次再聚。
大家学到了多少?如果意犹未尽,可前往官网直接查看,希望大家获益匪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