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承认自己曾经看错了这几家公司的发展:饿了么,美团,联想,华为.
看低他们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觉得他们有点Low.饿了么刚推出的时候,首先它的名字就够Low,其次它在街边小店贴的纸票也让人觉得挺Low。美团,美团的老大整一个大推销员,Low不Low。联想的电脑?在IBM面前挺low的,索尼大法好.华为?那个周末强制加班的公司,高效的程序员不需要加班,程序员需要创造力,对不对?
这是曾经对这几家公司的看法。像华为,07年在爱立信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华为能在电信设备上超越爱立信,因为爱立信比华为的质量好太多。 依然记得当年我们部门的KPI就是----没有一个bug. 华为在爱立信面前真的B格不太够,华为工作10小时,爱立信工作4小时,华为招收的多数是普通本科,爱立信招收的大多数是TOP学校的人,华为可能很多人六级都没,爱立信员工至少英语读写绝对没问题。华为产品当时bug极多,爱立信bug远远少于华为. 爱立信的产品容量大,性能好,远远超越华为。
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看得明白,价格和服务速度才是电信设备的第一竞争力. 这2点爱立信都不如华为.
欧美的企业特别喜欢玩B格,或者说国内的粉丝喜欢把欧美的产品往高B格上带。在这轮移动互联网之前国外的产品玩B格可以,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但是个人认为,从这轮移动互联网去年爆发开始,想用B格在中国无往不利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最近EverNote的负面新闻已经爆出,投资人已经不愿为EverNote的估值买单. 在国内,EverNote是比较典型的有B格,产品不足的例子.
EverNote的产品比起网易的有道笔记,整体上有一些差距。只有付费用户才能超过60MB的流量,证明了它的B格,也决定了它的前途.
13年和14年,EverNote的创始人经常来大陆转悠,并且发表的公开讲话多数是认为evernote是个高B格的产品,事实证明他的努力可能白费了。
我从10年开始用Evernote,是Evernote的重度用户(现在是有道重度用户),如果你的用户仅仅因为你B格高,数据比其他产品安全,某一个接取网页文章的插件挺好使用(尤其英文的时候),那么这些优势在大陆都不是优势.
对一款产品的判断,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收入水平,朋友圈子都有关系。
程序员就是一个特别在乎B格的群体,VPN,GMAIL,VIM,Cherry,编译器,JAVA,百度,只要你是程序员,你就懂我在说的这些单词和B格是什么关系.
曾经在一个几乎都是程序员的群里说,一个产品好不好,我只要问问你们,取反向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未来。
这不是开玩笑,我甚至觉得有些70后的CEO也是一个很好的反向指标, 因为在他们成功的年代,B格是产品必备的。
然而时过境迁,不少CEO还没思路转换过来,还在套用以前成功的经验.
为什么B格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降低了技术的门槛,世界也越来越平,一个公司维持高B格的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除了苹果,谁既能B格高又能赚大钱?
另一方面,中国的产品趋势不是B格的高低,而是粉丝经济. 在国内越来越明显的是,最有B格的,不是粉丝最多的.
最后一点,也许70后和80后,比90后00后,更热衷于B格之争。因为那2代人习惯了先有立场,再有论点。但是90后00后可能不是,也许真正的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网从他们开始,因为他们更有个性,更在乎自己,更不在乎别人.